“幸福没有明天,它甚至也没有昨天,它既不回忆过去,也不想将来,它只有现在。”来自2021级俄语专业的刘佳怡同学在交流会结束后感慨到。3月18日上午,俄语专业三月份花津悦读在学院2080205教室顺利举行,本次花津悦读有幸邀请到俄语专业外教阿琳娜,带领同学们阅读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父与子》。

19世纪中叶,屠格涅夫敏锐的发现:在俄国社会政治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一个新兴的文化阶层正在兴起,这就是《父与子》中所描写的以巴扎罗夫为代表的平民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大都来自于平民百姓,具有吃苦耐劳、意志顽强的革新精神,因而与旧社会的贵族阶级产生了尖锐的冲突。“我不能和我所憎恶的人在同一空气中生存一刻,我们的敌人有一定的形体,一定的名字,那就是农奴制。”阿琳娜首先以屠格涅夫对于农奴制的一段批评引出了本书的写作背景:改革中俄国社会不可避免的阶级冲突。随后,她以《父与子》影视剧片段为例,引导同学们自主探讨主角巴扎罗夫的人物性格,他是平民知识分子的典型,其有鲜明的革命色彩。随后,阿琳娜截取了小说的部分原版内容,引导同学们分析小说的艺术风格,即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并分析了选文中的相关语言知识。在老师精彩讲解的同时,参与阅读的同学们也积极踊跃地回答老师抛出的问题,增进了对作品的认识、对俄国历史现实的了解。在读书会最后,阿琳娜强调《父与子》中描写的冲突不仅仅是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折射出当时俄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而对于小说的研究也为今天处理父辈与子辈之间的矛盾提供了蓝本。
列宁曾说:“书籍是最大的力量。”学院一直以来积极引导学生阅读外国名著,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对于培养有涵养、高素质的新时代外语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