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下午,朱湘论坛第63讲在学院二楼报告厅举行。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名誉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潘文国先生做“译诗之难——以William Blake的The Tyger一诗的翻译为例”讲座,讲座由院长张孝荣主持,学院师生积极参与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张孝荣介绍了潘文国的学术成就,参会师生们表示了热烈欢迎。潘文国以自身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汉英诗歌翻译的经历作为导入,引出讲座主题——“译诗之难”。他结合其审校三位译者对William Blake的The Tyger一诗的翻译,从三个方面展开详解,即“原文把握之难”“译文表达之难”和“形式转化之难”。对于原诗的理解,潘文国指出因为原文在传抄过程中经历修改变动,造成翻译的困难,同时呈现多样解读的乐趣。为了把握原诗的准确含义,他寻找到William Blake的原稿本,通过作者的修改痕迹推断诗句的内涵,并结合中国古籍中的字句寻找与英诗对应的意象,如通过《周易》中对老虎的描写判断出原诗“burning bright”意指“老虎皮的花纹”。对于译文表达之难,他以四言体译文为例,指出译文要遵照四音部扬抑格,而且统一采用古文体,避免出现古现代语混杂的现象,如英文原诗多问句,翻译成中文时可参照《天问》选用其中的问词;针对形式转换之难,他强调要注重诗歌韵律的再现,如采用七言翻译时则应注意适当采用有音无义的虚词填充汉语诗句。最后潘文国以“字字有着落,处处有照应”总结其译诗思想,指出翻译诗歌的第一要义为再现“诗趣”。
互动环节中,师生们积极提问,问题从本次讲座The Tyger一诗的翻译问题延展到宏观的翻译过程、文学鉴赏等层面,潘文国一一予以认真解答,提问者们均有所收获。
讲座最后,张孝荣做总结讲话,他指出潘文国的讲座不仅体现了诗歌翻译之难,更展现了诗歌翻译的可操作性。此次讲座凸显了翻译的严谨性,译者需要扎实的文本细读功力和求证的能力;体现了拓展性,翻译过程中,要从对原文的理解与表达拓展到篇章学、国学、翻译学等多个学科;呈现了学术性,在翻译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尤为重要,以此为出发点关注对知识的探究、对文献的反思以及对现存问题的解决等。此次讲座启发了外语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专业性、人文性、综合素质的意识,师生应加强语言能力与文化知识的双重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