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简介
外国语学院是安徽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外语教学单位,安徽外语教育的“母机”和外语师范教育的龙头。学院前身为创设于1929年的省立安徽大学外语系,朱湘担任首任系主任。刘静远、叶仲襄、汪开模、陈亚青、方重、昂觉民、郑啟愚、戴镏龄、巫宁坤、张春江、章振邦、王桂荣(力冈)、顾曰国等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曾在此著书立说,弘文励教,形成了深厚的外语教育教学底蕴和优良文化传统。九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外语专门人才和跨领域杰出人才,安徽省70%以上的中学英语骨干教师来自我院。校友中涌现出一批国内外高校学术和管理骨干,如张民选、刘文飞、顾青、吴笛、张杰、周启超、王东风、许家金、尚必武、汪小玲等。外交领域也活跃一批我院毕业生,如现任中国驻韩国大使戴兵,中国驻孟加拉国大使姚文,联合国高级翻译陶红峰等。在国内外政治、文化、法律、新闻、企业等领域,也有一大批我院校友。
学院现有教职工153人,其中专任教师138人,行政教辅15人;教授9人、副教授27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33人,博士(含在读)51人。设有英语系、俄语系、日语系、法语系、葡萄牙语系以及大学外语教学部,其中,英语(师范)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俄语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英语课程与教学论为国家级一流课程,俄罗斯文学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大学英语为省级精品课程、省级一流课程;英语专业与俄语专业为校级重点学科,英美文学研究团队为校优秀创新团队。拥有1位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位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个省级教学团队,1位省教学名师,1位省青年教学名师,4位省教坛新秀,1位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先后获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学院现有中外语言文化比较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以及学科教学(英语)、翻译硕士两个专业学位点。拥有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备案)中心伏尔加-第聂伯两江流域研究中心、比较符号学研究中心、安徽师范大学-俄罗斯米宁大学共建的俄罗斯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维多利亚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
学院现为中国先秦史学会国学双语研究会副会长单位、(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逻辑学会符号学专业委员会授予的中国符号学基地联盟(CSA)常务理事单位、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理事单位、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理事单位、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理事单位、安徽省外国语言文学学会副会长单位、安徽省翻译协会副会长单位以及安徽省翻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等。
学院现有各类在籍学生2000余人,同时承担全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研究生的公共外语教学任务。学院常年聘请来自英国、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以及葡萄牙等国的外籍教师,实行常态化国际师生互访。英语专业与美国诺克斯学院、萨姆福特大学、印帝安那波利斯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其中与布莱诺大学建立“2+2”联合培养模式;俄语专业与俄罗斯彼得罗扎沃茨克国立大学建立“3+1”联合培养模式;法语专业与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建立“2+2”联合培养模式;日语专业与日本爱之文教大学建立合作关系;葡语专业与葡萄牙阿威罗大学、澳门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学院积极推进大学外语课程改革,着力打造基础、提高和拓展三大类课程。学院重视提升协同培养能力,设立外语教育研究与评估服务中心,积极融入基础教育教学发展。
学院建有思创园,创设花津悦读、朱湘(青年)论坛、模拟联合国、莎士比亚艺术节等品牌项目。近三年,师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种奖励300余项,英语师范生连续囊括师范生技能大赛省赛一等奖,教师在全国英语、日语演讲以及全国师范院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多次荣获特等奖、一等奖等。学院本科毕业生考研录取约30%,其中被“双一流”高校及国(境)外知名高校录取占75%以上,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居全校前列,连续多年获评就业目标达成奖、就业先进学院。
学院拥有独立的教学和办公一体化大楼,图书资料、教学科研设备齐全,师生活动场地设施齐备,总建筑面积约1.37万平方米。设有调频广播控制中心,建有可容纳240人多功能报告厅1个、云网络智慧教室4套、综合语言智慧实训室1套、教师教育智慧实训室1套、综合语言实验室2套、全数字语音实验室1套、48座专业级数字化口译实验室1套、48座Trados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笔译实验室1套、50座计算机机房1套,建成iTest等实践和智能平台。
奋进新征程,勇担新使命。学院秉承“融贯古今、会通中外”的院训精神,恪守“教学立院、科研强院、特色兴院”的办学理念,牢记初心使命,锐意改革创新,纵深推进大学生护航、外语基础教育振兴、外语学科振兴“三大行动计划”,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为开创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建设新局面而不懈奋斗。
(更新时间:202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