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国情怀   有全球视野   有专业本领

科学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欢迎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您当前的位置: 欢迎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以逗代步,以平仄对抑扬,找回丢失的诗意

时间:2015-04-13       点击量:

本网讯(外国语学院 王昌玲)410日下午,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翻译学科带头人王东风教授在外院多功能报告厅做了一场精彩讲座:“找回丢失的诗意:以The Isles of Greece的翻译为例”。讲座由副院长张德让教授主持,外院师生200余人出席聆听。

教授学术视野开阔,研究领域涉及翻译学、语言学和文学,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发表论文70余篇,译著10余部,是理论与实践并驾齐驱之典范。

讲座伊始,王教授简介了与母校的渊源,以自己求学经历激励莘莘学子不要妄自菲薄,要珍惜在外院的学习机会。

讲座以Robert Frost的名言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 (诗者,译之所失也) 引出话题:“寻找丢失的诗意”。教授谈及英语格律诗汉译的纠结所在:音律、步律和韵律,并分析了The Isles of Greece首节的格律特征,语出惊人:原诗的内在形式其实是方块诗,这是英汉格律诗互译的理据之一。接着,教授以The Isles of Greece的多个译本为例,追溯了西诗汉译的三个阶段:用中国诗体归化原诗诗体的“本土化”阶段、五四新文化时期的“自由化”阶段和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顿代化”阶段。教授回顾了以“顿”代步的起源,从闻一多的格律诗实验,谈到卞之琳和杨德豫以“顿”代步译诗之得失,继而分析以“顿”代步的局限性,指出学界对“顿”的误解,呼吁回归“顿”之本源:“逗”,并旁征博引论证以“逗”代步的合适性。所谓以逗代步,是指在翻译英语格律诗时,以等长的“逗”作为节奏单位,以应对原文等长的“音步”,主要是指用“二字逗”对双声音步。教授进一步谈到“逗”论在格律诗翻译中的运用,认为,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英语格律诗以双声音步的抑扬格为主,二者存在等值的条件;此外,汉语是意合语言,意合法可以在诗歌翻译中不需要用太多的虚词,这为“逗代化”提供了结构条件。教授继而还提出以“平仄”来解决英语格律诗汉译时的音律问题,即以平仄对应抑扬,取得相似的音调效果,留住诗意。教授强调,真正的诗意并不是内容取向的,而是诗学取向的,也必定是形式取向的。凡有诗意之处,必有语言形式的反常化运作。最后,教授总结出英语格律诗汉译的五种方法:本土化、自由化、顿代化、逗代化和平仄化。教授立足前人的研究成果,发现不足,提出自己重译英语格律诗的理据、方法并亲自译诗进行检验,学术理据充分,令人信服。

讲座之后,翻译方向的老师和研究生提出关于翻译学科发展、重译范围、同义词替换以及中国文学外译的研究视角等问题,教授一一详细解答并给出中肯的建议。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