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下午,外国语学院在三楼第一会议室举办了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系列——2025年第五次教研工作坊活动。本次活动由张涛副院长主持,邀请英语系张琳涛博士担任主讲,围绕“外语教育行动研究——方法与案例”展开深入讲解。大外部全体教师、部分专业外语教师及相关研究生共同参与了本次活动。

张琳涛老师从“什么是行动研究”“如何开展行动研究”以及“如何撰写行动研究论文”三个方面展开阐述。他首先梳理了2014至2024年间发表在CSSCI期刊上有关行动研究的论文,系统介绍了行动研究的定义与类型。张老师指出,教学行动研究是教师基于具体教学情境,自主开展教学探索与教学改进的重要路径,是以案例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具有高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张老师提出,行动研究本质上是一个“计划—行动—观察—反思—重新计划”不断循环的过程,通常需要两轮乃至多轮迭代才能取得成效。为增强理解,他以中学教师魏丽已成功立项的课题《通过形成性评价提升初中生英语记叙文阅读理解能力的行动研究》为例,进行了具体剖析。案例内容涵盖研究背景的清晰陈述、核心概念的一致性界定、问题发现与假设提出的严谨逻辑,以及初步调查中信息提取、策略运用与多元思维的结合。此外,他还介绍了研究计划的设计、个案跟踪的全程录音、形成性评价与档案袋评价等方法的应用。该课题时间跨度近两年,数据收集与整理工作细致而系统,充分保证了研究的质量。最后,张老师特别强调了记录详实、数据意识与团队协作在研究中的重要性。

随后,张老师展示了如何进行选题与撰写反思,并结合一份立项申请汇报,分析了常见问题与注意事项,如题目不宜超过25字、理论基础需准确完善等。他指出,一篇合格的行动研究论文通常包括引言与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各轮行动研究与结果分析、讨论与结语四个部分。在讲座尾声,张老师推荐了六本行动研究领域的专著,鼓励教师们结合个人兴趣、大学英语课程大纲以及人工智能辅助工具,探索适合自身的研究方向。
本次教研工作坊内容详实、案例生动,为教师们开展行动研究提供了清晰的路径与方法论支持,也为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注入了新的思路与动力。活动在积极热烈的互动交流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