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国情怀   有全球视野   有专业本领

大学外语

您当前的位置: 欢迎页 > 大学外语 > 教学研究 > 正文

您当前的位置: 欢迎页 > 大学外语 > 教学研究 > 正文

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系列论坛观点提炼

时间:2017-02-27    预审:周文洁   点击量:

 

一、学校办学层面

(一)办学理念

1.大学不是职业训练场,是培养人的地方。

2.高校不是“为了学生的一切”而设,学校和学院不能包办学生的一切,也不可能包办一切。

3.就业跟大学没有直接关系,围绕“就业”而奔忙,让高校教育走入恶性循环,应废除对高校就业率的考核。

4.当前以学科排位和科研成果为代表高校评价体系,是导致教学中心地位在大学中失位的原因之一。

5.大学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促进“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的协调发展,培养具有担当意识和习惯、人格健全的社会人。

6.人才培养着力推进“四结合”:精英化与大众化相结合、多样化与个性化相结合、自主培养与协同培养相结合、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

7.学科专业设置不在多、全,而在特、强,应宏观把握和科学设计,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建设好与本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群,压缩“平原”,多建“高峰”。

8.专业发展模式要着重解决好“五个关系”:即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关系,专业技能与业务素质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基础性、时效性与前瞻性的关系,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训教学的关系。

9.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研究生是重要的科研力量,双一流建设离不开研究生教育。

10.大学学习可以学以致用,也可以学以不致用。“宽口径、厚基础”的课程设置,以及师大多学科的综合学养,更能让学生受益终身。

11.教学和科研是大学中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的两个重要方面,高水平的大学教学必须是在知识创新基础上的教学,科研即知识创新。

12.大学要创造一种能够激发教师能动性的环境,遵循“以师为本”的理念,对教师进行有效的“解放”与“松绑”,实现教师的“乐教、善教、乐研、善研”。

13.学生培养要以德为先,“德”不可能完全由政治理论课教学所能完成的,需要学校的各个方面和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需要全校教职工的典型示范,需要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各种行为规范,需要净化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14.高校内部每个单位、每个部门、每个教职员工都具有育人的责任和义务,不能把人才培养只看作是教学单位的任务。必须“以教学为中心”,围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育人理念,形成“联动”机制,构建领导重视教学、教师专心教学、全员保障教学的良好局面。

15.校园环境蕴含着校园文化、承载着学校历史,良好的环境对学生成长起到引领和熏陶作用。

16.继续教育是人才培养不可忽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大战场,是我校坚持特色办学和推进教师教育的重要领地。

17.中外合作办学相关制度要完善,主体要明晰,要充分调动主体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自觉性。

(二)制度设计

1.学校要确立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推进管理重心下移,下放人权、财权和事权。科级及以下管理人员,学院和机关应实行轮岗,办“大学院小机关”,增强学院基层管理人员活力。

2.加强学校的党建工作应该成为学校各级党组织的自觉行动。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建立以教师行为信息档案制度为保障的师德考评机制。

4.从聘用、考核及津贴分配制度上进行激励和保障,推行分类考核,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尤其是要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创造空间。

5.现有的科研考核评价体系缺乏科学的、刚性的考核指标,让制度成为摆设,要保持聘期考核的严肃性。

6.科研不是在流水线上制造产品,需要时间和安宁的外部环境,学校对教师队伍的管理要有宽容的心态。

7.高水平导师队伍建设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要严格导师遴选考核退出机制

8.从严治学,提高学位授予含金量。

(三)建设举措

1.统筹兼顾、系统设计、科学制定各类制度与实施办法,实现以制度执行为导向的办学管理模式。

2.真正尊重学院发展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给予个性化的支持政策。

3.学科建设要瞄准双一流建设,以特色优势研究领域为依托,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凝练学科方向、集中攻关。

4.完善“能上能下”的职称评审和职级聘任机制;为有干劲、有理想、有作为的青年教师设立相应的科研岗位;对教学法教师采取适当的倾斜政策;对工科专业人才引进和教师业务能力培养等方面给予支持。

5.加强高水平导师队伍建设。按导师研究领域具体归属到二级学科;主持在研国家级课题和科研业绩突出的无导师资格的青年博士,可以与优秀导师联合指导研究生;依据生源情况、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就业情况,分配研究生指标,具体到二级学科;在二级学科内开展师生互选。

6.形成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实现综合评价和单项评价的有机结合,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健全事关学生重大问题征求学生意见的制度。

二、学院办院层面

(一)治院理念

1.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在学院决策中的作用,理顺学院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发挥专业负责人和学位点负责人在专业建设和学位点发展方面的作用,明确系主任是本科人才培养第一责任人,学位点负责人是研究生人才培养第一责任人,健全系主任、学位点负责人工作机制。

3.构建专业负责人主动参与“教、学、管”一体化的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机制,坚持“三个课堂”联动,形成全员育人良好氛围。

4.结合学校聘期考核及绩效分配,按照“分系列、主副岗”的总体思路,落实全员岗位责任制,实现岗位与绩效相统一的分配体系,进一步激活各类人员潜力并发挥其效力,建立以成果、贡献为导向的资源分配制度。

5.二三课堂是培养“好学生”的载体,“好学生”的培养定位决定着打造什么样的“二三课堂”。好的“二三课堂”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课程,是经过专门的规划和管理的课堂,是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动态课程体系。

6.本科教学管理需要协调好三对关系:服务与责任,规范与引导,考核评价与内涵发展。

(二)建设举措

1.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面向社会(企业和科研机构),明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要追求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要体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实行分类培养的模式。

2.推进小班化教学,创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教学环境;设立教师接待制度,合理安排时间进行辅导,增加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与频率。

3.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围绕各专业课程建设中的共性与特性,开展矩阵式课程群建设,改革课程体系,减少课程门数,促进教师与课程资源的有效融合,推进教学研究共同体建设。

4.对于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专业,应实现跨学科人才培养,建立产学研相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应用型课程体系增设执业能力课程。

5.通识课程的开设,要设置更高门槛和更严标准。

6.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减少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完善教学课程内容、授课方式以及课程学时安排避免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倾向

7.以“大实践教学观”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从课堂情景模拟、虚拟案例到课外专门的实习、从校内实验到校外锻炼的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实习实训教学体系、学科竞赛体系以及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8.加强师范生技能培训,增强师范生基本功训练,强化校内4-5周实习,把内功练在学校。

9.加强科研平台和基地建设建立学术活动的长效机制完善激励制度激活教师科研潜能,提升科研总量和整体水平。加强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联系,形成融合发展的研究服务型团队。

三、关于几个好的标准

(一)好大学

办学理念有利于人才培养和学术繁荣;拥有良好的学习资源和学术氛围;拥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培养出来的学生人才辈出。

(二)好课堂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完成效果好;好课堂应能调动学生的全面参与,生生互动好;好课堂应能师生交往互动、心情愉悦,课堂气氛好。好课堂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好课堂能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好课堂能依据教学内容整合、拓展课程资源;好课堂能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

(三)“好教师”

“好教师”要做到“四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坚守“四真”:真情实感,真抓实干,真才实学,真知灼见;成为“重研究、厚储备、宽心态、强引导”,并善于培养“好教师”的教师。

好教师得有激情,视教学为艺术追求,视上课为精神享受;好教师得有魅力,靠知识的吸引而不是言语的督促,靠人格的影响而不是威严的挤压;好教师得有灵性,让学生由衷地钦佩,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思想解放思想;好教师得有创新,满足喜新厌旧的人性,追求鲜活灵动的课堂;好教师要有耐心,百问不烦,千讲不倦,能看到并表扬学生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好教师要有恒心,耐得住寂寞,讲台可站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好教师要淡泊名利,有高远的追求,著书立说,多施恩惠,能保证学生们终生受益。

真正的好教师能够触及学生灵魂,能够促使其形成独立的人格、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追求卓越的品格;真正的好教师不但教会学生记住具体的知识点和操作技能,更能帮助其形成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沟通与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四)“好学生”

“好学生”以“宽基础、厚学识、高视野、远境界”为追求,实现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知识学习与品德修养相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相结合创新思维和学术专长相结合为祖国人民服务与实现个人自身价值相结合做到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成为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崇尚科技创新精神,有文化、有学问、有担当、有操守的人。

“好研究生”的标准: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学术文献可在归纳整理的基础上有创新,有见解;是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有责任担当,不断进取,其对于不同的事物都能保持旺盛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