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国情怀   有全球视野   有专业本领

党群园地

您当前的位置: 欢迎页 > 党群园地 > 教工之家 > 院工动态 > 正文

您当前的位置: 欢迎页 > 党群园地 > 教工之家 > 院工动态 > 正文

文庙堂前拜夫子 六尺巷内思圣贤

时间:2025-03-11  编辑:王昌玲  预审:李碧鹰  终审:谢超峰 点击量:

3月8日,安师大外国语学院院庆“三八”活动如期进行。早上7:20左右,一辆大巴从银湖南路教师公寓出发,开往文津花园。学院有一个自发形成的传统,无论谁先上车,头几排座位都空着,让给长者和好晕车的同事。出发前,李碧鹰副院长,芮东华主任和朱猛老师忙着核对乘车人员名单,分发矿泉水。8时许,50余位教职工会齐,向桐城进发。3月8日天晴,恰逢周六,当天搞活动,真是天时地利碰上人和。

同事们在车上谈天说地,时不时地笑声朗朗。或交换零食,或交流信息,谁家孩子工作了?谁家孩子马上高考了?谁家孩子结婚了?下学期教材修订好了没?······说说笑笑,吃吃喝喝,望望高速公路两边的田地,有的已经返青,有的菜花已经金黄,两三个小时的行程很快结束了。

猛然间一个巨大的标牌闯入眼帘:文都桐城欢迎您!原来,桐城是文都!早年间学语文,知道桐城学派代表人物有姚鼐、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后来在六尺巷里听导游说,桐城四大姓是:张、吴、刘、方,果然有历史传承。还没到六尺巷,已然肃然起敬。

第一站是文庙。文庙门楼上的三幅浮雕从右往左,依次讲述孔子在青年、中年和老年三个不同时期发展儒教、杏坛讲学的经历,高度概括了孔子非凡的一生。“文庙”俩字是赵朴初先生的墨宝。

教职员工到文庙参拜万世师表孔子再合适不过了。文庙并不大,主体建筑大成殿是孔子、四配、十二哲享殿。今天长知识了。原来只知道“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这贤人中的贤人也就十六位。

竖牌“大成殿”下方四个大字从右往左读为“参地天與”(乾隆御笔)。與是繁体字,不怎么敢认。碰巧看到余国升和李光华老师在研究匾额,遂上前请教。李老师说,“‘参’字其实是通假字,通三。与天地三,那不就是天地人三才么?‘與天地参’有很多种解读,大意是,与天地看齐;与天地并立,达到天人合一的高度与境界。这里当然指的是孔子。”我们这些现代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呀。

在“参地天與”台阶下合照,既表达对万世师表孔子的敬仰,也表达向圣人看齐的决心。

辞别文庙,步行大约10分钟就到了六尺巷外围。大家对六尺巷的故事多少都有所耳闻。虽能耳熟,却未必能详,最熟的那句就是:让他三尺又何妨?想起2024年下半年安徽省天柱山杯翻译比赛中,就有一短篇文介绍“六尺巷”的故事,外院学生,尤其是研究生斩获颇多。同事们边走边聊,竟然把张英的诗体回复家书给凑齐了:“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宰相肚里能撑船,果然!难怪张英能把儿子张廷玉培养成为名相!是呀,争什么争?邻里间要和睦相处呀。这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智慧的渊源之一。

A12C2

听导游讲解牌坊上“懿德流芳”,随口译成英文跟(葡语系外教)Ana说Good virtues last forever(美好的品质流芳百世)。Ana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来之前做了功课,读过六尺巷的故事,我们的共识是:No contention, no confrontation. Compromise for peace and harmony(不争,不对抗,为了和平和谐而退让)。看来,不论中外,老百姓的诉求是一致的:和平共处,乐享生活。

正对着“懿德流芳”牌坊,六尺巷东头入口处也伫立着一个牌坊,上面是繁体字“讓禮”。六尺巷纵贯东西,长100米,宽2米。走在六尺巷内,同事们开玩笑,张开双臂看手指头能不能触及两边院墙?一想不对啊,古代7尺男儿的身高大约为161-180厘米,现在2米宽的巷子,一般人展开双臂手指尖是无法触及墙面的,身高2米的才有可能嘛。话虽这么说,还是有好几个同事张开双臂,试图丈量。好不可乐。

六尺巷蕴含了“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的深刻内涵,成为彰显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行走其中,仿佛给精神和思想进行了净化和升华。

在廉洁文化陈列馆前,教职员工合影留念。院党委书记谢超峰给大家做了微党课报告,号召大家礼让、谦和,把古人留下来的美好传统发扬光大,在生活和工作中践行“六尺巷”精神。

9ED7D

游览六尺巷之后,已是午饭时间。就在离六尺巷不远的“相府印象”里。菜是家常菜,最特别的是鸡汤下馄饨,丰糕和水碗。啥叫水碗?就是大碗盛汤菜。造型很特别,上面是大瓷碗,下面类似半封闭的土炉子,可以点蜡烛保持汤的温度。

7CB20

饭后乘车约40分钟到达孔城老街。上午刚逛完文庙,瞻仰孔子,这孔城老街与孔夫子有没有关系?讲解员说,没有。传说三国吴将吕蒙屯兵筑城于此而得名。吕蒙设空城,空城谐音孔城。在孔城一甲门楼处,闹了一个笑话,以为是状元及第,第一甲第一名。讲解员更正说,不是那个意思,是保甲制度中的一甲。孔城老街共分十个甲,自北向南依次叫做一甲、二甲、三甲······十甲。保甲制度是旧时的统治者通过户籍编制来统治人民的制度,以“户”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10户为甲,10甲为保。难怪古街两边的木门上偶见“保长”字样。

B0919

C791B

走在老街的青石板路上,仿佛回到了历史的当下,各种文物史迹交错重叠:桐城书院遗迹、太平天国运动遗迹、抗战指挥所、60年前建造的电影院,外墙上都是古旧的电影画报,一切的一切都在回响: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切的一切都在无声地诉说,时间流逝有痕,生命如此美好,如此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