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贝妮)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国际著名语言学家潘文国教授受邀分别于3月8日和9日在外院作了《外语教学的发展呼唤对比研究的深入》和《翻译研究答客问》两场学术报告。报告由外国语学院院长张德让教授主持,分管科研工作副院长吴世红、院内部分教师及芜湖高校部分教师和学生参加了聆听和交流。
在《外语教学的发展呼唤对比研究的深入》讲座中,潘教授从“一带一路”的大背景切入,讲述了外语教学的重要性,报告分为四个方面四个方面,一、外语教学的两条路子,二、对比是外语教学的基本方法,三、对比研究要立足于“学”为主体,四、提高对比效果,呼吁母语教育的回归。潘教授强调外语教学,重点在“学”,再好的教学都要依靠学习者本身的主观能动性。潘教授以二语教学为例子,例举了两种二语教学的方法,方法一是偏重交流,持目标语对学生进行外语教学;方法二是对学的一方的主体要求,提出变阻力为动力,通过精通学生母语的教师来进行外语教学。两者的区别是对待学习者母语的态度。方法一更加强调目标语的推广,比如中国老师教汉语,英国老师教英语,教和学的双方目标语一致;而方法二更加强调主动学习目标语。
对于外语教学而言,潘教授强调路径决定方法。他列举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如直接法、模仿法、视听法、沉浸式教学等,同时指出这些教学方法均排除学习者母语,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他不主张过早地进行外语学习,因为学外语是要有意识的,需要对比、比较,因此只有成人才具备这种能力。
他呼吁外语教学要有良好的母语作为基础,越高程度的外语,越需要相应程度的母语与之匹配,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翻译研究答客问》讲座中,潘教授提出翻译三个阶段论,翻译是翻译,翻译不是翻译,翻译还是翻译阶段。翻译是翻译阶段,主要停留在翻译实践基础上;翻译不是翻译,实践者声音缺乏,理论者以理论消解了实践;翻译还是翻译阶段,是实践和理论兼顾融合阶段,尊重理论但不为理论所限。他提出翻译研究要立足当下,继承传统,借鉴国外新知,发展中国学术。
潘教授批评了当前外语教学和翻译中的一些不好的倾向,如“哑巴”英语向“文盲”英语的滑落。他指出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独特的世界观,是对世界的认知并进行表述的过程,外语的学习过程中充满着比较和平衡,外语学习的水平是以母语的水平为限的。
潘教授喜对习以为常的东西反思,擅于思辨,敢于挑战成规陋习,对学术背景的分析一阵见血,理论与实践兼顾,打通古今中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