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日语系/叶楠)5月12日,正值立夏时分,著名翻译家、村上春树研究者林少华教授来到安徽师大外国语学院讲学。在反响热烈的学术讲座结束的第二天晚上,日语系的同学们有幸能和林老师近距离地交流和沟通。从文学到生活,从生活再到文学。我们既看到了作为翻译家的林老师,也看到了作为一个普通男人的林少华。
关于林译文风:在交流会上,有同学问到关于林译文风与村上春树作品文风相关的问题。林老师古典文学造诣深厚,在翻译上也会带有个人风格,而村上的文字简洁明快,幽默通俗。很多人造成疑问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对翻译文学这一概念的认知问题。翻译文学本身就是译者对于作品的再创造,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抹去译者的风格。林译作品带给中国读者的审美感受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林译而让中国读者关注村上春树,以至于关注更多的日本作家和作品,这种缘分的创造,林老师功不可没。
村上春树与林少华:什么东西消失了,然后去寻找,也就是说消失或者失落,以及寻找的一种循环往复,这是村上文学的一大主题。有形之物必然消失,消失了就要去寻找,即便一开始就清楚地知道哪怕找到了也恐怕并不是当初想要寻找的东西,人们还是会不断寻找,穷极一生。
人是一种孤独又矛盾的生物。他们既无法离群索居,却也无法完全融入。人一辈子都在寻找一种归属,可是最终发现自己永远身处异乡。村上春树和林少华对此都是深有感触。林老师最近写的一本新书《异乡人》便是以此为主题。在交流会上,林老师在谈到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时说,将来退休后,想要回到乡村,回归自然,过上一种有花无酒锄作田的生活。
林老师的生活和对年轻人的建议:当被问及日常生活和兴趣爱好时,林老师的回答让大家多少有些吃惊。林老师不怎么用手机和电脑,这二三十年来坚持一笔一划都亲手书写,甚至连电视都从来不看。私生活和工作状态相差无几,翻译文学作品,写写自己的生活感悟,喜欢一个人旅游,有时候看着一朵小花就能出神半天。让我们不禁觉着对于林老师而言,文学创作和感悟已经成为了一种惯性,而非目的。
不管我们将来何去何从,林老师给我们的一个很重要的建议,就是多读书,读好书。文学是有趣的,它不一定会指导我们如何能生活得更好,但是却能让我们稍稍窥见一些不同的世界,从中多少得到一些慰藉。对于有志于文学和翻译研究的同学来说,读书尤为重要。林老师说过,老一辈翻译家出身书香门第,长大游学海外,学贯中西。而我们现在受网络和音像媒体的干扰,阅读量大大下降,导致语感和文学悟性都很难形成。所以很多作品都会显得干瘪生涩。说穿了就是我们受不住诱惑,耐不住寂寞。哪怕现在是人手一部手机的时代,还是会有那么一两个人在角落里读书,这种人才更容易爬上岸。这一点值得我们警醒。而更值得我们反思和自省的却是态度问题,一种对文字的态度。浮躁,没有诚恳地对待每一个字,没有在心中保留一份赤子之心。我们的文字像浮在汤上的油花,沉不下去,自然也无法润物细无声地打动自己和读者。这才是我们输给老一辈翻译家的根本所在。
关于作为翻译家的林少华,及对其翻译风格的评论,尽管诸说纷纭,但是他对于文字的诚恳与追索之心,是当下中国译界无人能及的。林老师身上,有太多太多我们欠缺且亟待学习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