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国情怀   有全球视野   有专业本领

您当前的位置: 欢迎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您当前的位置: 欢迎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校党委副书记周旭出席第四届中国区域国别学50人论坛并致辞

时间:2024-03-18  编辑:王进波  预审:杨素梅  终审:谢超峰 点击量:

3月16日,第四届中国区域国别学50人论坛在西北大学举行。本届论坛由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西北大学、中山大学、华侨大学、安徽师范大学、肇庆学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区域国别学研究分会、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国区域国别研究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西北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区域国别学院主承办,安徽师范大学伏尔加-第聂伯两江流域研究中心华侨大学华侨华人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等国内多家单位协办校党委副书记周旭在外国语学院有关领导专家的陪同下出席论坛并致辞。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区域国别学二级学科建设理论与方法来自全国6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的200余位专家学者云聚一堂,交流切磋,共同致力于推进区域国别学相关学科的交叉探讨学科构建和学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以及人才培养等问题,回应国家、区域和全球层面的新现实、新问题与新挑战,共同推动区域国别学学科发展。本届论坛分为六个环节:开幕式、引领性发言、特邀报告、主旨发言、会议点评和闭幕式。

开幕式上,安徽师范大学作为主办方由周旭副书记致开幕词他首先代表学校对“第四届中国区域国别学50人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论坛的意义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区域国别学是大国之学,是大学之学学界围绕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进行大规模、跨学科研讨,其成果将对区域国别学学科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随后,他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我校办学历史学科建设和发展情况,介绍了我校教育部区域国别备案中心伏尔加-第聂伯两江流域研究中心(简称:两江中心)的发展和现状,以及在区域国别学领域的学科积淀和取得的一些成果。他指出,我校长期聚焦国家重大战略,近年来加大学科交汇融合,2017年获批成立的教育部备案中心伏尔加-第聂伯两江流域研究中心就是学科融合的典范,学校正着力将两江中心打造为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区域国别学研究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并邀请与会专家莅临江城芜湖参加于今年十月召开的两江中心2024年年会,对中心发展提出灼见真知。


在论坛的引领性发言环节中,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创始院长钱乘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原院长、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研究员、高盟顾问委员会主席杨洁勉等5位专家围绕区域国别学学科构建、学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及学科发展作了主题分享。

在特邀报告环节,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黄民兴,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李鼎鑫研究员5位专家分别从各自研究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国区域国别研究发展的三阶段、怎样看待和建设作为战略研究重要基础区域国别学、美国区域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复杂系统视角下的区域国别学理论建构和区域国别学研究方法的人工智能等问题,与现场观众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

主旨发言环节,共6大主题。主题一由参考消息报原社长王朝文、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院长刘昌明教授等7位专家围绕“区域国别学理论构建”展开热烈讨论,涉及学科建设、理论和方法建构及现实需求等议题,充满真知灼见,引人深思。主题二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翟东升教授等5位学者聚焦区域国别学的起源与演化”,深入探讨了学科的起源与界定,篇篇锦绣,斐然成章主题“区域国别学方法论探索”,由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员院长陈杰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杨成教授等5位专家分享了区域国别学研究方法、理论体系创建等议题,字字珠玑,引人入胜在主题四中,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牛军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吴坚教授等知名学者围绕地区综合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辅以大量案例,深入浅出,精彩纷呈。首都师范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院长梁占军教授等7位学者从多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的视角对第五个主题构建区域国别理论与方法的跨学科路径”,做了进一步探讨,在主题六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体系发言专家交流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难点和挑战。

论坛闭幕式由西北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王新刚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高盟秘书长陈杰教授最后做了会议总结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罗林教授向会议联合举办方作出的积极贡献表示衷心感谢,宣布成立“全国区域国别学女学者委员会”,旨在鼓励更多的女性学者加入区域国别学研究,并提出中国区域国别学的“西安倡议”。我校两江中心主任杨素梅教授受聘担任女学者委员会召集人之一。

中国区域国别学50人论坛是“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简称“高校区域国别学联盟”或“高盟”)的品牌项目。高盟于2019年,在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指导下,中山大学在全国首倡发起,已成为区域国别学领域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品牌活动最多的学科与学术共同体。如今,联盟理事单位覆盖160所高校的360多家院系与科研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