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媛媛 图/王雅婧)明天地来源,揭万物之奥,展人间大道。在愈来愈多国人重新审视国学思想、不断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今日,4月2日下午,外国语学院首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也在政治学院郭淑新教授的“敬畏与智慧——《道德经》的启示”的专题报告中拉开帷幕。学院党委副书记汪贻洋主持了讲座,各年级辅导员老师以及一二三年级240余名同学聆听了讲座。
在讲座正式开始前,大家共同观看了《family》、《父亲的谎言》两个公益广告,聆听了《三德歌》。在同学们心中充满着浓浓的感恩之情时,郭淑新教授开始向大家娓娓道来自己研习《道德经》的感悟和体会,包括“老子与《道德经》”、“敬畏与智慧”、“‘敬畏之心’”与“‘尊道贵德’”、“《道德经》的启示”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在谈到敬畏与智慧的关系时,郭教授指出,敬畏既是一种情感、态度,亦是一种信念、德性,更是一种博大的智慧,智慧是对知识的运用、提升与超越;在谈及“敬畏之心”与“尊道贵德”关系时,郭教授认为人类只有处处以敬畏之心尊道贵德,自觉地按照天道之“绝对命令”——自然法则行事,才能拥有容纳百川的宽阔胸襟, 才能体道得道,才能自觉地把“人道”与“天道”加以贯通,才能乐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从而与大道同心,与天地同德。在谈及《道德经》对人们的启示时,郭淑新教授认为,《道德经》中倡扬的“无为”、“无执”、“去甚”、“去奢”、“去泰”、“上善若水”,强调的是对自然法则的“敬畏”,对规律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境界的提升,彰显的是人生“大智慧”。最后,她总结到:每当历史的脚步将要迈入新的征程之时,“在途中”的人们往往会对曾经走过的“路”进行反思、检省,以便能够重新确定行进的目标和方向。国人今天研究《道德经》,就是要发掘中华民族的精神资源和智慧遗产,为了明天和未来。整场报告旁征博引,博大精深,发人深省,融哲理性、知识性和现实性为一体,使同学们在领略传统经典魅力的同时,更深化了对人生智慧的理解,受益匪浅。同学们纷纷表示,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会善于利用中华民族千百年的传统思想来看待事物的发展,指导人生的奋斗。
据悉,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核是道德教育,做人德为重,做事德为先,我院开展首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正是积极响应号召,让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化的同时不忘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个体的人文知识素养,提升个体的道德境界。本届活动将围绕传统文化中“礼、忠、诚、孝、义、仁”等主题分不同篇章,通过专题报告、竞赛活动、实践锤炼等方式全面开展育人工作,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