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国情怀   有全球视野   有专业本领

您当前的位置: 欢迎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您当前的位置: 欢迎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导张和龙教授应邀来我院作《批评理论与作品阐释:问题与思考》专题学术报告

时间:2011-12-19    预审:周文洁   点击量:

20111214下午两点,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导张和龙教授做客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学院多功能厅为我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批评理论与作品阐释:问题与思考”的专场学术报告。全院教师,全体研究生以及部分本科生200多人聆听了报告。

学术报告由外国语学院院长孙胜忠教授主持,孙院长首先介绍了张和龙教授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张和龙教授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副院长,《英美文学研究论丛》副主编,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剑桥大学英文系访问学者,耶鲁大学英文系访问学者。教授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外国语》等CSSCI来源期刊以及其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的论著有《战后英国小说》、《后现代语境中的自我—约翰.福尔斯小说研究》,译著《另一个国家》,《黑暗昭昭》等,可谓学术造诣深厚。

在两个多小时的学术报告会中,教授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批评理论与作品阐释的相关内容。首先,教授阐述了批评理论中常见的“理论”问题,特别指出许多研究者“生搬硬套”理论来阐释文学作品,容易造成“打着理论的灯笼,戴着有色的眼睛东张西望拉郎配,让作品和理论强行撮合”。然后,教授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于“批评理论”和“理论批评”的相关定义和见解,揭示了批评理论和作品阐释的关系。接着,教授举例说明了批评实践中的理论迷误,如“理论至上” 、“理论教条主义” 、“理论实用主义” 、“理论无用论” 、“理论泛化倾向”以及“理论循环论证”这些研究者容易忽视的问题。最后,教授提出了批评实践中的“理论”对策,希望研究者们在分析具体文本时,能够祛除“理论先行”的思维定势,克服“理论焦虑症”,逐渐掌握在不同类型的文本中自由穿行的本领。

报告会结束前,教授还与师生进行了积极的互动。就听众提出的问题,教授给予了耐心而透彻的回答,并加以例证,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最后,孙胜忠院长做了精彩的点评与总结,指出教授的报告条分缕析,引经据典,真正做到了持之有故,也体现了教授脚踏实地,严谨治学的科研态度。对于研究者来说,在解读作品时,要真正建立在细读文本的基础,充分发挥批判者的创造性,建构研究者自己的阐释观,而不是囿于理论的框架从而忽视文本的个性。本次学术报告会主题鲜明,内容翔实,与会者受益匪浅,开阔了视野。相信通过这次报告会,我院师生将会增强对文学理论与文学作品关系的认识,真正掌握理论,在理论和文本之间自由穿行。

(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会   汤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