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庆祝建党九十周年,锻炼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创先争优的品质,学校举办了“永远跟党走,青春献祖国”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响应学校的号召,我们组建了“赴泾县等地重走新四军革命抗日路”的实践团队。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日凌晨四点
,在辅导员
赵鹏
老师
和朱少华
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奔赴黄山歙县,开始了重走新四军革命抗日道路之旅。
一、参观新四军军部旧址学习老红军革命精神
上午九点,我们到达位于岩寺的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岩寺当年是新四军的集结地、军部成立地,抗日出征地。此馆现为安徽省国防教育基地、安徽省重点文化保护单位、黄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内设有叶挺卧室,陈列室,项英卧室等,陈列了新四军东进抗日的照片及文献资料。在大厅内,同学们被悬挂着的鲜红的党旗和旗帜下的入党誓词所吸引,在
赵
老师的带领下,大家纷纷举起右手,握拳宣誓。
然后我们自由参观了馆内的陈设,了解了新四军东进抗日的事迹。
朱少华
教授请来戴高潮馆长为我们详细讲述新四军战士艰苦抗战路程。从戴馆长口中,我们得知:新四军军部于
1937年
12月
25日
在湖北汉口组建,1938年在江西南昌正式成立,而新四军当年整编则在岩寺完成。当时,南方8省红军游击队员奉命走出深山老林,经过长途跋涉,到达皖南岩寺胜利会师,陈毅、张云逸、邓子恢、粟裕、谭震林等领导人也先后抵达,一时间战将云集,战旗飘扬,古镇历史由此揭开了新的一页。新四军在岩寺集结后,大力开展军政训练,为东进抗日而抓紧准备。新四军在岩寺期间大力兴办农民夜校,教唱抗日救亡歌曲,组织抗日群众团体,深入宣传、动员和组织群众,深得老百姓的拥戴。经过短期整训后,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
1938年
4月
26日
,新四军军直机关和部分支队领导在叶挺和项英的主持下在岩寺鲍家祠堂召开东进敌后、坚持抗战的誓师大会,并抽调部分战斗骨干组成抗日先遣队,于
4月
28日
开赴抗日前线,揭开了新四军东进抗日的序幕。
之后,大家齐坐一堂,交流了此次参观的感受与心得,我们深深为战士们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团结群众、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所折服,并表示要向新四军老前辈学习。最后,音乐学院大一学子赵妍同学倾情献唱,一首《我爱你,中国》响彻馆厅内外。在她的感染之下,同学们也唱起了催人奋进的红歌。在一片欢歌笑语之中,我们圆满地结束了此次活动。
二、走访新四军革命老战士 畅谈新农村建设新进程
离开了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后,我们来到了当年新四军老战士居住的古镇,这是座几经历史风雨的皖南古镇,如今百业兴旺,欣欣向荣,并且幸运地保留着一批富有特色的古建民居。这些数百年的深宅大院和其他古建筑,由于当年新四军集结时军部机关的短暂驻扎而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当地居民
郑
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我们迈入
郑
先生的家中,立刻就注意到了那高高的围墙和围墙上青色的苔藓。
我们与
郑
先生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谈,了解了当年新四军老战士的身体状况及其后人现今的生活状况。
郑
先生不止一次谈到新农村建设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影响。如今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生活、生产条件的不断优化,环境卫生条件的愈发改善,政府各项优惠政策的不断落实,他们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安居乐业。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了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
交谈过后,我们认识到农村是中国的革命根据地,也是中国改革的试验场,只有农村的革命,才能推动中国的历史进程。只有农村的变化,才能展示时代的变迁,这是中国当代历史的结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又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既是一个长远的发展战略,又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它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又关系到九亿农民的切身利益,意义深远而重大。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始终倾注于农村,倾情于农村。中国农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进新时代,迎来了历史巨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继承发扬革命创新精神 改革完善基础教育建设
是日下午,实践队员们一行前往实践团队程蕾同学的母校徽州一中,与学生们开展交流会。到达徽州一中后我们见到了程蕾的初中班主任——
张志刚
老师。
张
老师热情地把我们带到他带的班级所在教室,一进教室就迎来了热烈的掌声,我们迅速被孩子们热情的掌声感染、包围,我们也消除了很多疑虑和担心,与孩子们很快融入一体。首先小组长朱慧走上讲台发言,介绍了我们的身份和所在学校,并说明了我们交流会的缘由,就是通过与这些学生的交流了解现阶段该地区的基础义务教育现状,并且通过交流帮助学生们解决他们面临的学习上生活上的一些难题。
开场白后我们进入正题, 首先是俄语班班长吕晨上台发言。初中时就担任班长和英语课代表的吕晨在初中生的学习上还是比较有经验的。她告诉同学们要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把记单词记句型当成乐趣,而不是被动地强制性学习,就会发现学习不是那么吃力了。然后是程蕾上台发言。程蕾告诉同学们要有理想有目标,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不能没有目标地学习,那样就会迷失方向,甚至以后会后悔。还有就是要多跟老师交流,徽州一中的老师都很热心,对学生很负责,也很乐意帮助学生,不要害怕
向
老师请教,多交流才能互相理解,并且真正解决难题。
两位同学发言后我们进入自由讨论阶段。我们三三两两围坐一起,分成几个小组,开展更深入的讨论。大概到四点的时候,如火如荼的自由讨论结束,我们开始上台讲各自的小结。总结之后发现在基础教育上有以下现象与问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他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面临老师、父母的压力,考试不理想就受到惩罚,更大的是中考压力,所以他们为了能考上好的高中,不得不学习,而不是出于主动的意愿,也造成了他们学习主动性不高,也不能发挥他们的特长。
这些孩子很聪明,很有灵气,虽然个个年龄很小,但是都有少年持重的感觉,比如那个小班长说,这么大热的天姐姐们还来跟我们交流,真的很辛苦,很感谢你们。听了这句话让我们心里也很是感动。现在的孩子都早熟,很早就懂得了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也是现在基础教育中学生与社会性的培养是分不开的;还有个问题是,这些孩子们学习负担很重,从星期一到星期五都要接受正规的上课,星期六还要补课,所以他们虽然都是十三四岁的孩子,有一半的稚嫩的脸庞上已经戴上眼镜。可以看出我们现阶段素质教育还有待深入和完善,应试教育也很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于他们个性发展,所以要加强他们其他方面的发展而不是只是智力发展,培养健康的人格与良好的学习能力兼顾才是最重要的。
通过这次学习交流,我们收获颇丰,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培养了公开讲话的胆量和组织说话的能力;加强了我们与孩子们的交流,加深了彼此的理解,开阔了我们的眼界,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现阶段地方基础教育的现状。
四、笔墨题书徽韵史 钢石铸就人文情
徽州有一座最高的古塔,那就是位于岩寺东南丰乐河畔的文峰塔。2日中午,我们冒着烈日慕名来到了此地,文峰塔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一五四四年),至今已有五百六十二年的历史了。据说当年的倡建人郑双溪以为丰乐河水顺流东去,有失岩寺之风水,宜以文峰塔为笔,佘公桥为墨,以田畴为纸(一说以长坦山为纸),凤山台为砚,象征本镇水口之高雅,以镇风水,企盼岩寺镇文运昌盛,人才辈出。岩寺镇历来为皖南重镇,处于皖南山区最大的盆地之一,现为黄山市徽州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岩寺位于丰乐河畔,是南路登临黄山的天然门户,素有“黄山南大门”之称。这里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文风昌盛、人才辈出,是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文峰塔外形高耸秀拨,远视匀称,七层八面,楼阁塔身。塔内阶梯自复壁盘旋而上,七层皆可登临。塔底直径8米,逐层略内收。底层塔檐外伸1.5米,向上逐层加长,至第七层椿伸出3米,使上层檐水直滴至地,避免各层塔体被积水剥蚀,既保坚固,又利观瞻,成为徽州古塔之奇构。
听当地人说起:“不见文峰塔,不算到过岩寺人。”文峰塔早已成为岩寺人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在最危险的时候,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在岩寺改编的见证,还让人们勾起来往徽州岩寺美好记忆。
现在文峰塔主体建筑虽仍然矗立,但是,由于缺乏保护和修缮,塔体有多处开裂,塔檐损毁也较为严重,腐蚀剥落颇多。塔内几乎无人监管,墙壁涂鸦颇多,塔身长满植物。我们呼吁,一定要好好保护这些历史文化建筑,提高人文精神,传承徽韵文化。
五、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 锻炼大学生坚强意志
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明确要使自己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学会懂得关心他人,与他人合作。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意志、勇敢和目的性的培养问题,是具有头等意义的问题之一”。宋代文学家苏轼也曾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然有坚忍之志。”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克服困难,完成各种实践活动的重要条件。当代大学生不再是只读圣贤书的“秀才”,瞬息万变的知识时代需要综合素质优秀的知识分子。大学校园提倡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与辅导员
和朱
教授在极少的睡眠后仍然不断跋涉,探访各地,骄阳似火,大地如炉,我们却毫无退缩之意,我们坚定不移地按计划执行任务,塑造了我们的自立自强精神。而支撑我们能顺利圆满地完成任务的,就是我们的意志力,这不是简单的说出来的东西,我们真正体验过后就化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我想在我们以后面对困难和挫折时,都会想起这次社会实践,不断鞭策我们前行。我们也明白,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达到自己的目的,需要具有火热的感情、坚强的意志、披荆斩棘的大无畏精神,绽放青春的光芒,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
值得表扬的是,此次活动中实践队员贺俞博雅、王语慧、赵晴凤同学捡到一手机,联系并归还失主,发扬了师大学子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