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高敏、李菊)5月8日下午,应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邀请,美国布莱诺大学人文系主任Kathryn Locey教授来我院做了题为“美国早期文学:以被俘虏的叙事作为美国身份认同的窗口”的讲座。讲座由文学教研室李菊博士主持,我院部分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聆听了此次讲座。
Locey教授首先引入两个隐喻:“大熔炉”和“马赛克式拼贴画”向我们介绍了美国社会文化的发展特点。随着多元文化的兴起,不同民族在融合的过程中也更强调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多样化一直是美国文化的特点,因此当今的美国社会文化更像是一副由马赛克组成的拼贴画。Locey教授然后梳理了早期移民的宗教信仰,包括清教主义和加尔文主义等。在美国的早期发展中,美国原住民印第安人与新英格兰地区白人殖民者的冲突不断,尤其是著名的King Philip’s War是双方矛盾的集中爆发。Locey教授介绍,《玛丽·罗兰森被俘和被释》是作者玛丽·罗兰森根据自己被印第安人俘虏最终被家人赎回的亲身经历所创作的被俘叙事,这一叙事开创了北美殖民地这一独特文学体裁,也宣扬了白人定居者认为印第安人为异教徒和野蛮人的观点。这本书甫一出版,立即成了畅销书,直到今天仍然广为阅读。Locey教授引用了原文中许多段落,以展示玛丽·罗兰森的虔诚信仰,她认为是上帝的恩典使她免于被杀害,最后成功被赎回。另一方面,一些引文也体现了当时印第安人对待白人俘虏的残忍和野蛮。通过这篇叙事,可以看出当时白人眼中的印第安人形象,同时,这篇叙事在白人殖民者中广泛阅读,也可以窥见当时美国殖民者的身份认同。
听完Locey教授妙趣横生的讲座之后,一些老师就书中体现的信仰问题、以及当代美国人的接受问题等等进行提问,和Locey教授热烈交流。之后,李菊博士做了简要点评,认为Locey教授的讲座提供了关于早期美国文学的许多有用信息,详细介绍了“被俘叙事”这个比较新鲜的话题,给我们带来了具有独特视角的美国文学解读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