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国情怀   有全球视野   有专业本领

您当前的位置: 欢迎页 > 图片新闻 > 正文

您当前的位置: 欢迎页 > 图片新闻 > 正文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

时间:2017-12-06    预审:周文洁   点击量:

本网讯(文/贾湲湲 图/李昂 贾湲湲)为切实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11月18-19日,学院党委组织院党委委员、各党支部支委、离退休党支部等30余名师生党员赴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蚌埠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凤阳县小岗村考察学习,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汲取前进力量。

18日清晨,严寒骤至,师生党员们不畏刺骨寒风,毅然出发,及至蚌埠已是午时。来到位于蚌埠南郊的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赤色的石刻标识令人不禁忆起这片红色热土上曾经的峥嵘岁月。1949年3月22日至4月4日,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等十多位领导人率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总前委移住蚌埠孙家圩子村。在孙家圩子村,总前委召开会议研究制定了渡江作战方案,并由邓小平亲自组织拟定了指导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的纲领性文件——《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确定了华东军区海军部队领导人选,为我军成立第一支海军部队做好准备;在这里,第三野战军下达了《京沪杭战役作战命令(京字第二号)》,吹响了渡江战役开始的号角。

纪念馆内分为旧址区和陈列厅。邓小平、陈毅、张震旧居,司令部会议室等旧址复原和再现了领导人在孙家圩子工作及生活的场景与风貌;陈列厅内,将星耀珠城、淮畔定方略、决胜千里外、利剑向江南、送军过长江五个部分对几大机构在孙家圩子的活动和蚌埠人民支援渡江作战进行了丰富而系统的展示。地上的草叶随季节更迭而枯黄,却在夕阳的映照下闪现着耀眼的光芒,一抔抔雄心壮志,一幕幕气势恢宏,都令到访的党员师生为之振奋,退休教师党员蔡玉辉教授以诗词寄情,表达了对当年英雄勇的钦佩之意:

七八年前孙圩,群雄云集商会。剑指江南乘勇去,穷寇不舍紧追。

天险雄师一跨,神州红旗插遍。人民中国喷薄出,永立东方不萎。

 

 

 

翌日,师生一行驱车前往位于凤阳县小溪河镇的小岗村,这里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亦是沈浩精神的起源地。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师生党员们先后参观了大包干纪念馆、当年农家、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在大包干纪念馆,大家认真观看了“溯源、抉择、贡献、巨变、展望、关爱”6个展区和大型人物雕塑《十八颗红手印》,并有幸拜访了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老人,全面了解了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过程,深刻体会了小岗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敢想、敢试、敢闯的精神。在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大家认真观看了沈浩同志在小岗村工作生活期间的图片、文字、实物等资料,参观了沈浩同志旧居,深切感受了沈浩同志心系基层、为民谋利、公而忘私的崇高品质和牢记宗旨、忠诚于党、锲而不舍的高尚情操。

参观结束后,党员们感悟颇深,纷纷赋诗填词,记录下考察学习中的感触。院党委书记余国升写道:

小小岗村,十八个穷汉聚议,几声唉叹,几多无奈。贫穷怎能称大国,人民挨饿谈何强。正小平万里筑长城,开新篇。

百姓事,从来急,天地转,风雷动,一万年太久,今天就干,禹儿开启华夏梦,重八乞得洪武朝。要消除一切讨饭佬,大包干。

退休教师党员朱少华教授写道:

凤阳中都几番至,小岗名村已睹颜。

喜有两日外院会,此番再去心也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而不断铸就的。此次党员主题教育活动恰逢全党上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之际,师生党员在参观学习中进一步坚定了牢记宗旨、忠诚于党、一心为民、锲而不舍的精神气节,明确了要把党摆在心头正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竭尽全力完成党交给的职责和任务,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要以“大包干精神”、“沈浩精神”为指引,以实际行动践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