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文/图 潘亮)铁画作为享誉全国的徽派艺术,一直以其艰难的锻造成本以及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特色闻名,本次暑期实践活动,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子,相应大学生三下乡号召,在六月二十九日前往储氏铁画中心探寻这一古老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
作为金属的铁,本身就有坚韧不拔,刚毅的特征,而铁画则将这一精神属性与匠人千锤百炼,繁絮复杂的锻造工艺结合起来,使得铁画兼具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双重美感。储氏铁画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铁画的制作工艺十分繁琐,而且容错率极低。它的材料大都是一些毫无光泽的铁板,工匠们以锤代笔,把铁板敲出大致的形状,再精雕细琢,一锤一锤地把铁板修整成形,再用剪刀剪出一些修饰物。最精细的工序要数焊接了,它的焊接不同于一般焊接,它是用纯银加上点铜粉,一点一点焊,不能有半点马虎。这还不算完,打制成形的铁画还要去喷漆。将要喷漆的铁画先是经过酸水清洗、去锈,再喷上黑漆,待漆干后再将其钉到白色的底板上,这样一幅铁画才制成。制作流程的繁琐,长期危险的工作环境,彰显出铁画艺术家的匠人精神。
在随行参观过程中,我们欣赏到了一系列的铁画成品,主体大多是梅兰竹菊四君子,冬梅凌霜傲雪,春兰尽态极妍,夏竹生机盎然,秋菊风骨犹存。工作人员介绍铁画借鉴国画的水墨,章法,布局,线条简明有力,苍劲古朴。工艺综合了古代金银空花的焊接技术,吸取了剪纸、木刻、砖雕的长处,融合了国画的笔意和章法,画面明暗对比鲜明,立体感强,在古代工艺美术品中独树一帜。负责人告诉我们,芜湖铁画的创始人汤天池本来只是个普通的铁匠,但他喜好书画,尝试在铁板上绘物,然而得其形不得其意,于是潜心求教书画名家,历时良久使得铁画形意兼备。“铁画本出自铁匠,然而若没有文化底子,铁画只能是死物啊!”(汤天池)
我们所前往的芜湖铁画锻制技艺职业教育基地于2015年在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落成,作为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学院充分发挥地方高职院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域优势,积极开展铁画锻制技艺和数字化传承的创新研究,相继成立了铁画大师工作室和铁画艺术协会,对铁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据库建设,开发保护和传承的专项课题,不断推进铁画工艺的研发和创新。当问及铁画未来的发展时,负责人苦笑着摇头“铁画耗时间,我跟着师傅学了十几年才能独当一面,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这个苦。”负责人表示,当下的铁画作品多是供给公司,私人定制较少,但随着数字化传播平台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并喜欢这门技艺,每隔一段时间便会有人慕名而来,这对于挽救贴画这一传统工艺意义深远。
“以铁的资料创造优美的图画,以铁的意志创造美丽的中华。”郭沫若大师对于铁画的评价,将铁画的艺术价值上升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层面,而大师刘海粟参观完铁画后,同样际遇铁画“精神万古,气节千载”的评价。每一幅铁画都是经过千锤百炼,通过一锤一锤锻制而成,既有雕塑的立体美,又艰巨国华的神韵,其铁骨铮铮的精神气概,与中华民族的气节非常契合,彰显的是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和不朽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