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国情怀   有全球视野   有专业本领

您当前的位置: 欢迎页 > 学生工作 > 正文

您当前的位置: 欢迎页 > 学生工作 > 正文

【社会实践】安徽师大学子心系碧山,情暖留守儿童

时间:2019-07-12  编辑:李昂  预审:赵华杰  终审:赵华杰 点击量:

本网讯(文/武美迪 图/何雨萱)为积极响应团中央、团省委关于开展暑期高校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号召,深入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响应国家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表达大学生渴望回馈社会的心情以及对祖国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期望,7月11日,安徽师大学子走进黄山黟县碧山村“阳光之家”孩子们的暑期课堂,为留守儿童带去心灵深处的温暖和成长过程的帮扶。

为什么选择碧山村作为支教地点呢?其实队长尹梦迪有着自己的考虑。在团队开会时,她曾提及:“黟县碧山村居民依山而居,地理位置闭塞,就业机会少,当地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了,孩子们只能跟着老人们留守在家。不仅平时的学习没人辅导,假期时的安全也缺乏监管。”

开学时,团队里的成员们注意到护送孩子们来上学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就连村子里的一些老师也已过了知命之年。支教的课堂上,小朋友们直言对新老师们的喜爱,却依然有很多小朋友表现出了腼腆、不擅长与人交流的一面。看到这些画面,新老师们默默筹划着如何尽最大努力向他们提供关怀、释放爱意。最后,每一位新老师都分管了几个小朋友,在与他们谈话交流的过程中,在辅导他们课业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渐敞开心扉,脸上露出了越来越多的笑容。“姐姐,这是送给你的”,两位小姑娘拿着糖果和贴纸送给了教她们的大姐姐,看着小朋友天真烂漫、充满感恩的目光,见证了她们一点一滴的改变,老师们的心中感慨无限。这些小朋友仿佛是遗落在山里的精灵,父母不在身边,自小跟着爷爷奶奶的他们比一般的小朋友要更加贴心、也更加懂事,他们体谅爸爸妈妈的难处,明白生活的不易;无数个日夜他们把对父母的思念融入泪水中、枕进梦里,醒来后又是那个不哭也不闹的孩子。

“我叫袁雪琴,我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都住在这里,我的爸爸在广州,我的妈妈在上海。”上学的路上,志愿老师们偶遇了一位在路边和小猫儿一起玩的小朋友,于是就有了这个令志愿老师们有些心酸的对话。但更让志愿老师们感怀的是袁雪琴不是唯一,而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碧山村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孩子。可是,即使志愿老师们的关怀与爱像水滴落于沙漠,他们也愿意去做。水滴之于沙漠,并不改沙漠之干涸,却能润泽沙漠之树、小虫,延长它们的生命;善行之于生活洪流,并不减生命之苦,却能改善生命的质量。

为了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外国语学院2017级的钱婧同学为小朋友们带来了趣味语文小课堂,课堂上孩子们的热情高涨,“化肥会挥发,黑化肥发灰,灰化肥发黑……”,“人山人海、海市蜃楼、楼阁亭台……”,成语接龙、绕口令大赛层出不穷,孩子们即使在叽叽喳喳也充满了生机活力,像一朵朵长在夹缝中生机勃勃的花。


伴随着阵阵歌声,到了音乐合唱环节,老师们首先为大家唱了一遍,然后一遍遍一句句指导小朋友们唱歌。黄昏时刻,越过虚掩着的房门,人还没看见,就已经听见歌声了,歌声萦绕在房子的上空,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在这一刻,仿佛所有爱都能够永恒。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葛登纳曾说过:”当你服务他人的时候,人生不再是毫无意义的。“在这个夏天,在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山村的阳光之家,有一群志愿者们身体力行地做着自己向往的事情,同时,成就了孩子们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全社会都要了解少年儿童、尊重少年儿童、关心少年儿童、服务少年儿童。志愿者们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同时,为留守儿童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情系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留一份爱,呵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传递社会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