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学院“凤鸣寿春 语你同习”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的12名队员,穿梭在寿县的老街深巷中,开启了以孔庙文化传承为核心的调研之旅。
寿县孔庙地处寿县西大街,始建于唐代,在元泰定元年迁移至西街。从元泰定元年到清光绪六年,它历经了大大小小的维修与扩建,最终形成了规模庞大、体系完备的建筑群。现存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遗存,占地面积超过20000平方米,是安徽省内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孔庙之一。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江淮文化里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团队成员到达寿县孔庙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成殿,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采用灰筒瓦歇山顶的建筑样式,尽显宏伟气势。殿前的两株银杏树,树龄已超过740年,经考证是元泰定年间迁移孔庙时栽种的。它们宛如活着的文脉,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如今依旧枝叶繁茂。殿前设有一米高的汉白玉月台,周围环绕着雕花石栏,这象征着“登科及第”的道路。步入大成殿内部,殿内的金柱采用“金镶法”进行加固,也就是在木柱外面包裹铁箍再涂上金漆,这种方式不仅能防止虫蛀、抵抗地震,还暗合了儒家“金玉其质”的品德理念。殿内供奉着的孔子冕旒塑像以及“四配”雕像,让队员们近距离地体会到儒家文化的庄重与深厚。参观完毕,团队成员精心制作了介绍视频,并且对当地民众进行了采访调查。
夜幕降临时,队员们在民宿里整理当天的调研成果。摊开的问卷上,“保护”“传承”“教育”成为高频词。实践团队将继续深入实践调研,计划撰写《寿县孔庙文化传承现状报告》,并制作多语种宣传手册。正如队员们在实践日志中所写:“古城的文脉需要年轻一代接续守护,我们镜头里的每一帧画面,都是在为这段历史注入新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