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强调“坚持创新驱动、推进智慧旅游发展”,学院赴黟县赤岭村支教团队近期以守拙园为调研对象,开展了针对文化旅游和乡村振兴的主题调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笔下的田园意境,在守拙园的文旅融合实践中焕发新生。作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支点,其发展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也为乡村共富之路提供了“双创”样本。

深挖文脉,转化发展动能
守拙园将陶渊明“守拙归园田”的精神与徽派古建、山水园林融合,使文昌宫、聚贤堂等历史遗存成为活态文化体验。孩子们仰望雕梁画栋时的好奇,正是文化自信的萌芽。这一模式践行了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要求,为文旅产业注入独特灵魂。

产业融合,激发乡村活力
园内“瞻依”店铺的传统艺术品与“马文咖啡”的现代休闲元素相映成趣,体现文旅深度融合。亲子研学市场受生态与农趣吸引,孩子们在“同心圆长廊”嬉戏的场景,彰显体验式消费的魅力。通过整合观光、研学、购物等业态,守拙园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将流量转化为收益,为农民创造就业增收渠道,呼应了“依托传统工艺发展乡村旅游”的政策导向。

生态优先,筑牢发展根基
碧水、鱼群、羊群构成的生态底色,是守拙园可持续发展的命脉。园区以湿地净化系统保水质、保育本土植被护生物多样性、严控建筑规模守风貌,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诠释了“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的内涵,树立绿色发展标杆。
守拙园的实践证明,唯有融合文化、生态与现代创意,构建共享机制,才能让乡村成为“记得住乡愁”的幸福家园。在千年诗意与时代浪潮的交汇中,这片土地正生长出更灿烂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