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国情怀   有全球视野   有专业本领

人才培养

您当前的位置: 欢迎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规章制度 > 正文

您当前的位置: 欢迎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规章制度 > 正文

安徽师范大学关于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意见

时间:2017-03-01    预审:周文洁   点击量: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和安徽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8]1)文件精神,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深化本科教学内涵建设,切实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我校创建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学校决定启动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具体实施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创新;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生命线、教学是高校中心工作的理念;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十一五”发展规划,以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客观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把我校的本科教育推进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质量工程”,建立起可持续发展机制,使我校本科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办学条件更加优越,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基地建设及团队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形成校级、省级、国家级项目三级建设梯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突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制度更加健全,管理过程更加规范,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更加完善。

三、建设内容

(一)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工程

1学科建设计划

基本思路:坚持“发挥优势,注重特色,突出重点,强化应用”的原则,按照“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打造学科平台,提高学科水平”的工作思路,以文、理、教育为主,法、经、管、工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优化学科结构,扶持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加快特色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融渗透,增强学科综合性,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实现学科建设的率先发展、创新发展和跨越发展,努力开创全校学科建设的新局面。

基本建设目标:通过未来五年的建设,使所凝练的学科方向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突出,学术团队的活力进一步明显,科学研究基地进一步扩大,争取和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项目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产出一批具有较高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使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有较大提升,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并以此带动和推进学校整体学科专业建设及各项事业的发展。通过改造和提升传统学科,依托已有基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学科,加强基础学科和教师教育学科的建设力度,发展多学科交融,促进人才综合素质提高。

2012年,争取实现国家级重点学科的突破,省级重点学科达到2530个,努力实现国家级科学研究基地零的突破,省部级科学研究基地达到1015个;校级重点学科达50个,校级重点科学研究基地达30个。

2、专业建设计划

基本思路: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前提、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建立“定位准确、目标明确、加强建设、发挥优势、办出特色”的专业建设总体思路,分层次、分类别、有计划地开展专业建设。重点实施专业结构调整、新办专业建设,依托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带动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新办专业的建设力度,提升学校新办专业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基本建设目标:形成专业结构基本合理,基础性学科专业发展稳定,品牌特色专业优势明显,专业内涵建设逐步深化的专业建设与发展新格局。到2012年学校本科专业总数基本稳定在65个左右,建设校级特优强专业30个左右,省级特色专业152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15个。

3、课程建设计划

基本思路:坚持“全面建设、择优扶持、注重效益、保证质量”的原则,以三类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实验实践课程)为重点,狠抓课程建设基本标准的落实。在全面建设合格课程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开展三个层次(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课程建设工作,力争建成一批示范性强,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精品课程,带动全校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

基本建设目标:课程总量显著增加,能够满足学分制实施要求,遴选建设校级精品课程200门,省级精品课程5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012门;并建成一定数量的自学型、网络型课程。

4、教材建设计划

基本思路:深化教材建设与管理改革,实施精品战略,抓好重点规划,注重专业配套,加强教材选用管理,结合学校学科优势及精品课程建设,加大支持力度,力争编出一批代表学校学术水平的精品特色教材,提高教材建设整体水平和教学质量。

基本建设目标:建立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学校特色,以国家规划教材为重点,门类齐全的高等教育教材体系。建成校级规划教材150部,省部级规划教材80部,国家级规划教材2530部。

5、实验实践基地建设计划

基本思路:坚持 “确保基础、加强专业,立足教学、兼顾科研,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按照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整合原有实验室,新建和扩建部分新办专业与应用型专业实验室,实行资源共享,扩大使用效益;巩固和拓展教育实习基地,加强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实现教育实习基地功能向实习就业一体化方向拓展。

基本建设目标:建设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25个左右,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10个,省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及示范性实习基地203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5个,建成各类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200个。

6、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计划

基本思路:以校园网为依托,以现有数字化教学资源改造、整合为重点,以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优势,大力推进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搭建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和学习支持平台,创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网络数字化教学资源。

基本建设目标:建成50门网络课程,已建精品课程和部分学生自修课程教学资源上网开放,完善教务系统网、实验教学网、实习教学网;建成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和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数字化支持平台,实现数字化教育教学对传统教育教学的补充。

7、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计划

基本思路:以现有师资队伍为主体,拓宽师资队伍建设的国际化视野,加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培养一批师德高尚、造诣精深的教学名师,开发和利用各类人力资源,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切实调动和保障教师本科教学的积极性。

基本建设目标:建成一支品德高、作风正、业务精、能力强,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师资队伍,切实保障教学质量的稳定和进一步提高。培养国家级教学名师35名,省级教学名师1520名,校级教学名师50名,省级教坛新秀2530名,校级教坛新秀5060名;国家级教学团队35个,省级教学团队1015个,校级教学团队30个。充分利用博士点、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每年设立博士后岗位10个左右,吸引优秀博士毕业生来我校工作,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益。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工程

8、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计划

基本思路: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适应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培养和造就品德高尚、基础扎实、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把加强专业与强调通识有机结合、加强理论与突出实践有机结合、加强学习与强化研究有机结合、加强课内与注重课外有机结合。打破传统的单一规格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模式,强调分类指导、分级设计、分流培养,全面修订本科培养方案,使培养方案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

基本建设目标:形成符合教学规律、适应学科发展、社会需要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培养方案;形成统一性与多样性、综合化与个性化有机结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分类、分级、分流培养,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9、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计划

基本思路:以探索人才培养形式多元化、多层次化、国际化为指导,重点在以学科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研究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型人才培养领域,与同类型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组建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实验区,努力形成我校开放的人才培养多形式并存的新格局。

基本建设目标:通过人才培养形式创新计划,使按大类招生专业数增加至20个专业,部分专业实现按方向培养,建立校级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实验区1520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510个左右,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13个,中外合作办学范围有更大发展。

(三)教学内容方法创新工程

10实践教学改革计划

基本思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特点,加速实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实习和实训环节。突出实践教学的专业性质和特色。进一步调整实践课程的内部结构关系,加强实验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构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规范毕业论文(设计),加强检查监督,质量较高。

基本建设目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在实验项目中达到一定比例,实验室开放时间、范围更加广泛,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较高,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具备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

11双语教学计划

基本思路:完善现有双语教学政策,采取有力措施,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开展双语教学,积极推进生物技术、法学、信息技术、经济学等专业的双语教学,不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数量,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基本建设目标:未来几年内,进一步加大双语教学资助力度,划拨专项经费每年资助1015门双语教学课程,使部分专业双语教学课程达到专业必修课程数的10%,双语教学质量有显著提高。建立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3门。

(四)教学研究改革与成果推广创新工程

12、教学研究改革与成果推广计划

基本思路:为进一步推动我校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推出一批突出的教学改革成果,学校将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特色专业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研究等领域给予重点资助。进一步加大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对应用价值大、推广效用好研究成果给予重点奖励。同时,强化项目研究的过程监控、结题审查及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实现项目投入与效益产出的最大化,全面推动教学质量建设。

基本建设目标:按照省校并举、重点侧重、兼顾一般的原则开展教学研究项目的资助和成果奖励。每两年开展一次校级、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申报和教学研究成果的奖励工作,每次评选资助的校级教学研究和推荐参加省级项目资助研究不少于30项,推荐参加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不低于20项。

(五)教学管理体系创新工程

13、学分制运行体系创新计划

基本思路:在总结2003年以来试行学分制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吸纳国内外学分制改革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学分制运行体系和实施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基本建设目标: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向完全学分制推进。

14、分级教学管理体制创新计划

基本思路:探索分级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构建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明确学校、学院教学管理职责和目标,从严治教,强化管理,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加大学院教学管理的自主性,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管理组织,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稳步实现教学管理工作重心下移。

基本建设目标:进一步明确校、院教学管理工作的职责和目标,明确学校教学管理的主导地位和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主体地位,改革与完善教学经费分配与目标效益挂钩的分配体制,完善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

(六)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创新工程

15、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完善计划

基本思路: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实施优化组合,对教学实施目标管理,重点加强各主要教学环节科学化、规范化的过程监控,充分发挥教学检查、领导听课、督导团()和学生信息员的作用,对教学质量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应用,构建完善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维护良好的本科教学秩序,保障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

基本建设目标:形成包括教学目标系统、教学运行系统、教学评估系统、教学信息反馈系统组成的一个完整闭合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初步实现对教学质量的全面监控和全程监控。

16、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创新计划

基本思路: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健全教学质量评价的组织机构,创新教学质量评价的政策机制,落实教学质量评价的操作措施,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评价、专项检查评价和社会用人单位评价有机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基本建设目标: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组织机制、政策机制和操作机制,建成以学生网上评价为主体的包括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同行评价、领导评价在内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校内校外有机结合的教学评价机制。

四、资金保障与组织管理

(一)教务处负责质量工程项目的规划、实施和管理工作。根据质量工程建设目标,制订项目遴选标准和基本条件。重点加强项目过程监控,根据检查和评估情况,对有关项目和资金进行调整。建设项目完成后,组织专家会同相关部门组织验收。

(二)项目承担单位按照统一部署,根据质量工程的建设目标、任务和所承担项目的具体要求,结合学校特色和办学定位,在充分调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以改革创新促进发展的思路,确定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组织项目实施,并确保项目建设达到预期成效。

(三)为保证“质量工程”顺利、有序的实施,该校将采用常规建设与专项建设相结合的方式,设立“质量工程”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建设,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投入。建设资金列入学校的年度预算,按照统一规划、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实行分期划拨、流动式管理。项目承担单位具体负责经费的使用和管理。

(四)学校将把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作为项目承担单位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推动质量工程项目的开展,充分发挥质量工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实施质量工程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是我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各学院、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根据实施意见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扎实有效的工作,全面提高我校本科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