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冈(1926.12-1997.2),原名王桂荣,1926年生于山东广饶,我国杰出的俄苏文学翻译家,安徽师范大学教授。毕业于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黑龙江大学前身)俄语专业。力冈先生一生致力于文学翻译与教育事业。作为译者,先生译作颇丰,翻译了《静静的顿河》、《日瓦戈医生》、《风雨人生》、《安娜·卡列尼娜》等二十余部文学作品,近七百万字,为我国文学翻译事业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著名翻译家杨武能称他是“以九死不悔的毅力追求自己的理想,为介绍俄罗斯文学献出了整个生命的大翻译家”。力冈先生的翻译准确、传神,用一流的文笔译介了俄罗斯著名作家的经典文学作品,译著不知再版了多少次,影响了几代人。著名作家张承志在读了力冈先生译的《艾特马托夫小说选》后,感慨地说:“我恨不得倒背如流”。诗人桑克在报上如此评价力冈先生和他的学生吴笛翻译的《含泪的圆舞曲:帕斯捷尔纳克诗选》:“我享受恩惠14年了,在这行字里我向你们鞠躬”。作为教师,力冈先生桃李满天下,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活跃于当今的俄罗斯文学和翻译等领域:首师大刘文飞教授、南大张杰教授、浙大吴笛教授、周启超教授……
力冈先生1926年生于山东一个贫苦家庭,自幼丧母,寄住在外婆家,并在那里上私塾。1937年春考入广饶县第六小学五年级,1937年冬学校因抗战爆发而停办,学生家长集体出钱请先生继续教书。这段上学经历有四年之久,力冈先生在家也大量阅读,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16岁的时候,由于家乡被日寇占领,他逃离家乡,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1948年底,他立即投奔解放区,入济南华东大学学习。次年,被推荐到《大众日报》社从事编辑工作。1950年,他考入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学习俄语。三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志愿来到安徽师范大学任教,授课之余开始从事文学翻译工作,陆续在报刊上发表一些短篇译作。1956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译著《里雅柯夫小说集》。
1957年,他因在一次座谈会上发表个人意见被打成右派,开除公职。1960年,他被摘掉“右派”帽子后,又回到了学校,登上讲台,先生重拾译笔,投身到他所热爱的文学翻译事业中去。不久,便译出艾特马托夫的中篇小说《查密莉雅》,一经刊出,轰动译坛。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大施拳脚之时,“文化大革命”突如其来,像先生这样性情耿直之人,自然难逃厄运。他又被迫离开学校,全家下放,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里度过了将近十年痛苦又漫长的时光。待到1978年重回讲台,先生已过天命之年。“噩梦醒来,已是人生的黄昏”,他曾这样感慨自己的一生。但力冈先生并没有因岁月的迟暮而放弃自己的追求,仍以丰沛的热情,笔耕不辍,坚定不移地走着自己的翻译之路,步入了一生中最美好的金秋季节。他用惊人的速度陆续出版20余部译著,平均每年一部,创造了中国译坛前所未有的奇迹。《静静的顿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日瓦戈医生》、《风雨人生》……一长串大家耳熟能详的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都有着力冈先生优美精湛的译本。
1984年,刘硕良主持下的漓江出版社出版力冈先生重译的4大卷《静静的顿河》,这是新时期第一部重译的名著,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新华社、塔斯社、前苏联《真理报》专门发文记录这一译坛盛事。150万字,力冈先生只用2年时间,以惊人的毅力,废寝忘食地完成了这一艰苦卓绝的工作。按主编刘硕良的话,当年能做和愿做这件吃力又不无风险的“蠢事”者,非力冈莫属。
大凡有心的翻译家,往往在翻译的同时潜心研究,总结经验,力冈先生曾谈到自己的翻译体会:“心绪不宁和思想紊乱时我绝不动笔。提起笔来就必须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力求做到像演员一样进入角色,分担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具体说,先掌握整稿意思,然后一句句细嚼,打好腹稿,吟哦数遍,再下笔,一气呵成。”
力冈先生为人刚正善良,留下了许多扶贫济困的佳话。著名出版家刘硕良评价力冈:既有山东汉子的义勇,又有安徽黄山的灵秀。上海师大朱宪生教授在回忆文章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感人故事:那是在六十年代,力冈先生的妻子突然患病,临时叫了一辆黄包车,等到先生扶着妻子坐上车,才发现车夫是一位六十来岁的老人。他慌忙跳下车,接过黄包车自己拉了起来,让老人跟着车子走,到了医院,他照样付给老人车钱。在力冈先生的一生中,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
然而,厄运并没有远离这位天才翻译家。1997年春节,力冈先生因肺癌离开人世,走完了他71年的人生征途。他留给世人的是一部部文笔优美的译著,给俄苏文学翻译和研究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泽被后世。回顾先生的一生,正如在自题小像时所书:“一生清白。一生不弯腰。始终记着自己是人,没忘记应该怎样做人。心犹年轻。似乎逝去的只是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