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国情怀   有全球视野   有专业本领

学院概况

您当前的位置: 欢迎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沿革

您当前的位置: 欢迎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沿革

 


外国语学院和学校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我校前身省立安徽大学创建于1928410日,校址在安庆。19291月校名改为“安徽省立大学”,同时将文、法学院分别设立,文学院下设中文、外语、哲学三系,法学院设经济、法律、政治三系。19298月,朱湘应聘到安庆安徽大学任英国文学系(我院前身)教授和主任。19306月,遵照教育部令,学校正式定名为“安徽省立安徽大学”。此时学校对文学院和法学院有所扩充并增设理学院。外国文学系经过六年艰苦创业,已具相当规模。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形势艰危,终因日寇入侵,学校于1939年被迫停办。

19412月根据教育部关于可以在安徽过半的国统区设立临时政治学院的命令,于当年8月在立煌县古碑冲黄家集设立安徽临时政治学院。19429月,经教育部批准,将临时政治学院改名为安徽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内设五科,学制三年。其中英文科的规模在学校仅次于国文科。

19439月安徽省府体察到师范专科学校的性质不合社会实际需要,将师专改名为安徽省立安徽学院,内设中文、外语等六系并设银行、艺术、师范三个专修科。19457月,中文、史地、英语、数学四系62人毕业。同年8月日寇投降。年底,安徽学院迁至合肥郊外临河集。19467月安徽学院第三届学生毕业,共有包括外语等五个系的学生113人。

1946125日教育部决定在安庆恢复安徽大学,并改省立为国立。复校后的安大为综合性高校,学制四年,学校的教学体制为四院十三系。文学院下设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历史系、哲学系,还有法学院、理学院、农学院。

复校后的外国文学系除了本系学生外,还接收了安徽学院外文系转学而来的各年级学生,因此学生数达到107人。师资力量相当雄厚,聚集了一些名流学者。据记载当时系里有教授七名、副教授二人,外籍教师1名,讲师(诸如:章振邦、张教坛、刘孝永、潘蒲迁等)七人,还有少数助教。郑啟愚教授任系主任,同时又是七名校务委员会常委之一。

在恢复安大期间,安徽学院的师生多次向省府请愿,要求将学院迁移至安庆作为复建国立安徽大学的基础。后经省府与教育部磋商,同意安徽学院学生转学到安徽大学继续学习,但安徽学院不能停办。随后,院方要求将安徽学院迁至芜湖,同年10月学院完成搬迁,院址设在赭山南麓。学院经过调整,设有包括外语系等八系五科。11月开始招生并正式上课。1947年暑假,安徽学院第四届160位学生毕业(包括外语系学生)。

1949424日芜湖解放,安徽学院获得新生。

194942224日安庆、芜湖先后解放,56月间南京市和芜湖市军管会文教部分别派员接管了安徽大学和安徽学院。10月,根据华东局文教部批示,决定以原来两所大学为基础合并改组,建立新的安徽大学。校址定在芜湖赭山南麓。125日两校师生会合于芜湖。从此,安徽大学开始了新的历程。

194912月,安徽大学校务委员会正式成立。根据毛泽东同志关于“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旧有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的指示,全校设政治教育委员会和文艺(内分中文、外语、艺术三组)、数学、物理、化学等12个系。

19529月的院系调整中,安徽大学改设师、农二院。师范学院有七系(包括外语)八科、七个师训班,农学院有三系四科等。

19542月遵照政务院有关决定,安徽大学的师范学院和农学院分别建院。农学院迁移合肥,建立安徽农学院,本部改名为安徽师范学院。

“院系调整”后的外语系,当时叫“外国语言文学系”,郑啟愚教授任系主任。系里英语专业有教授四人、讲师、助教若干人。而俄语专业仅有一名副教授,讲师、助教也很少。基于建国初期的国际国内形势,英语专业停止招生,英语教师无课可教。而俄语人才又迫切需要,想培养人才但缺乏师资。迫于这种形势,一些英语专业教师改行学俄语,教俄语。

19531954年间,学校根据当时的新变化,为满足全校教职工学习俄语的强烈愿望和社会要求,开办了“俄文速成训练班”和“俄语师资短训班”,培养了一批教学人员,缓解了大学、中学俄语师资短缺状况。

由于情况的变化,于1954年,外国语言文学系便由俄语教研室和英语教研室所取代,负责全校公共外语教学,主要是俄语课。

1956年,创建了俄语科(地点:小官山)。科主任为刘森、鲁仁候,当年招了一个俄语班,学生于19587月毕业。

1958年我校决定建外语系,系主任仍由郑啟愚教授担任,刘森同志主持党总支工作。当年招收俄语专业三个班(约60人),一个英语班(13人)。同年,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将安徽师范学院文、理系科分别建院。中文、历史、外语、地理等系于19581959年分两批调整至合肥,建立合肥师范学院(见注)。

195910月刘少奇同志来芜湖视察时为学校题写了“皖南大学”校名。翌年,经上级批准安徽师范学院改名为“皖南大学”。这一年外语系又改名为外语教研室,承担全校公共俄语教学。

1962年重建外语系。张教坛(副主任)同志主持系里教学行政工作。总支由李跃华副书记主持。1962年、1963年各招俄语专业两个班学生(50多名);1964年招收英语专业一个班学生(22名),同时决定将62级、63级两届俄语专业的学生辅修英语(每周46学时),以适应新形势需要。1965年招收两个英语班,学生50多人。

1966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是年停止招生。1970年招收工农兵学员20名,为一个英语班。1972年招收三个英语班学生(约60名),1973-1976年各招四个英语班(各约80名)。1974-1975年各招一个俄语班(约20人)。学制为三年。

文革期间,我校一度改名为“安徽工农大学”,于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

20056月芜湖师范专科学校外语系整体并入外国语学院。

注:1958年成立的合肥师范学院是在安徽师范学院中文、历史、外语、地理等系和原合肥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基础上扩建而成的以文科为主的高等师范学院,设有政治、中文、历史、外语、地理、教育六系。

外语系系主任为郑愚,副主任时佩铎、胡季文等。1959年外语系招生300多名,其中俄语专业约120名(四个班),英语专业约120名(四个班),五年一贯制俄语专业两个班、英语专业两个班(共约104人)。1960年至1969年每年招生约50人(两个班),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停止招生。

1969年底,在全国高校撤并调整中,安徽省委决定将合肥师范学院的中文、历史、艺术、地理四系与安徽工农大学(原皖南大学)合并,将外语系并入安徽大学,其中少数教师如潘强、黄菊珍、顾晓敏等老师(约10位)并入本校外语系,政治教育系并入安徽劳动大学(1982年劳动大学撤消又与师大合并)。至此,合肥师范学院遂告终止。